當前位置: 資訊> 2013年中央1號文件釋放的農機補貼的新信號
2013年中央1號文件釋放的農機補貼的新信號
2013年1月份的**后一天,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意見對于理解“農機補貼”政策走向有新的信號。
1、從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理解農機補貼
中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實際上已經是當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城鄉發展一體化”;中央的策略是統籌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著力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是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城鄉發展加快融合。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劇,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農業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任務艱巨;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農民利益訴求多元,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勢在必行;國民經濟與農村發展的關聯度顯著增強,農業資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機制的要求更為迫切,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遠。我們必須順應階段變化,遵循發展規律,增強憂患意識,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恒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
農機補貼是適應農業進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發展時期的客觀要求,開展的對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三農矛盾政策工具之一。
2、在“農業補貼”的大視野下完善農機購置補貼。
農機補貼屬于農業補貼的范疇,農業補貼的政策要求顯然適用于農機補貼,“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按照增加總量、優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強監管的要求,不斷強化農業補貼政策,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辦法,加快讓農業獲得合理利潤、讓主產區財力逐步達到全國或全省平均水平。”可以預見,糧食主要產區可能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補貼區域的選擇方向上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在補貼的具體對象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在補貼總規模上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在政策創新上繼續推進農機以舊換新試點(報廢更新補貼)。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專家解讀為產品目標、收入目標、競爭力目標。在補貼政策方面依然以此為出發點,重點突出向主產區、新一代的農業產業工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實際上就是未來的農業產業工人)補貼是大勢所趨!
農業補貼的趨勢是什么?加入WTO以后,要從國際趨勢來分析未來的政策走向。“脫鉤的直接補貼為主要方式”是未來的趨勢,這個方向與中國政府提出的農民增收的政策導向是一致的。
3、從“糧食安全”的角度理解農機補貼的政策走向
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糧食生產要堅持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主攻單產的總要求,確保豐產豐收。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著力加強800個產糧大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
中國政府糧食安全的首要目標是自給率95%,主要指稻谷、小麥、玉米;從種植成本與收益看,大豆種植的比較優勢**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首當其沖!下一步補貼的重點是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全程生產機械化關鍵設備。
4、擠“芥末”與撒“胡椒粉”
從經濟學的原理看,補貼是正外部性的產品,應突出重點與導向,圍繞先進適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急需的目標。原來的撒“胡椒粉”的方式不可取。重點解決關鍵環節的機械化是未來的政策走向。
參考資料:
張紅宇:《中國農業政策的基本框架》
徐滇慶:《經濟命脈與三農深化農業結構調整》
- 暫無評論